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恋恋敦煌——甘肃游记

    信息发布者:honcold
    2017-04-12 22:40:58   转载

    晚上八点钟的敦煌,太阳依旧留恋着不肯离去。鸣沙山静静地卧在党河的南面,刀削似得沙脊在傍晚的光线下不复白日里的硬朗而变得柔和起来。它与党河交相依偎,共同描摹着敦煌美丽的夜景。

    党河原名党金果勒河,党金果勒是蒙语,意为肥沃的草原。元代改的名字,现在简称“党河”。它发源于祁连山麓,是疏勒河的一级支流。即使夏日里艳阳高照,河水依然沁凉无比。市区内的党河河面宽阔,每隔几十米便有一道泄洪漕,河水清浅,可见水草和游鱼。孩子们在漕口布上小网兜,不时有所斩获。先生说党河里流的是雪水,这里的鱼是冷水鱼,生长速度慢,但是肉质细嫩,特别好吃。后来在夜市品尝了一下,果真如此,不仅细嫩,而且没有一点鱼腥味。水面散布着一只只石踏以供游人水中漫步。想象中,我若提着长裙涉水而过,岂不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美人?嘿嘿!小小地陶醉一下。河道的中央浇筑了几个圆形的平台,犹如莲叶浮在水面,最大的平台上立着一个凉亭,是晚上纳凉的好去处。想着清冽幽远的箫音穿风渡水而来,定是最美的消暑佳品。

        其实吸引我的,不仅是这沙丘河水的缠绵相依,还有那河岸花岗岩的护栏上雕刻一位位名家学者对敦煌的观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华人女作家聂华岺的留言,她说:世界上有许多地方你可以不去,但是有一个地方你不能不去,那就是敦煌。

    为什么要来敦煌?如果说月牙泉和鸣沙山是沙泉共存的奇景,但我相信这世上必有许多比它更奇特的美景。白日里那蓝的天,金的沙,碧的泉,它满足的是我的好奇心。而当我站在莫高窟的洞窟内,凝视那一座座或妙像庄严,或粘花微笑的菩萨佛像,洞璧惟妙惟肖的经变图和窟顶神彩飞动的云中飞天。耳边似有渺渺的佛乐响起,乾达婆和紧那罗洒下漫天的花朵,冉冉升起的莲花座上,我佛如来慈悲地俯视众生。为何有这样的幻像?要知道,我从来都不信佛,但此时此刻,我却觉得内心一片澄明,如有蒲座,我定会顶礼膜拜。

    大作家冯骥才从敦煌归来写到: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体系中,光芒四射的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在一个地方迷人地交汇并被灿烂地表现出来,这个地方就是中国的文化圣地——敦煌。

    当年的乐樽和尚在三危山上见到的佛光,被后世无数信徒以这样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那沙漠深处的阵阵驼铃声迎来了西域商人的玉石香料,也带来了异域风情的文化,它们与从中原腹地喷薄而出的中华文明交汇融合,战争带来毁灭的同时,也带来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冲击。谁也说不清,为什么这熠熠生辉的文明要以藏经洞的方式封存?千年之后,一座墙的轰然倒塌,昭示了这份文明的重现,也带来了它的被掠夺、被损害、被污辱的历史。

    有人说藏经洞的发现者王圆箓是历史的罪人,也有人说他是敦煌的功臣。其实,这巨大功过是非哪里轮得着一个小人物来担当,这是一个贫弱民族的悲哀:一个三岁的孩子捧着一个金娃娃走在街上,哪里能保得住?可贵的是那个年代热爱中华文明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不远万里,飘扬过海,克服重重困难,将那些被掠夺的浩瀚的卷帙经文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带回中国。当时,远在法国生活优渥的常书鸿只是一次偶尔的路过,被那来自中国地下的文明所震慑,从此抛弃美屋华服,扎根茫茫戈壁的一隅,静守敦煌,任时光流逝,青丝变成白发,而自无怨无悔。


    在敦煌研究院,有多少这样的专家学者,皓首穷经,粘补着中华文明的碎片。因为他们,世界发出了慨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中国。而他们,依然孜孜不倦地努力着着:比起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他们每个人只是捡得了其中的一个碎片,还有更多的碎片等着他们去整理,去缝补。

        我抱着轻盈的姿态而去,离开时,心情却异样地沉重:敦煌,你只是在我眼前晃动了一下面纱,却让我知道那面纱背后是穷我一生也无法触及的历史真相和无言述说的爱恋。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